在易中天教授的渲染下,袁绍是“漂亮的草包”,性格有极大的缺点,比如外宽内忌、多谋少决。然而,后世人看历史,总是站在上帝的视角,不免成王败寇的的大前提。官渡之战曹操胜了,曹操的优点被无限放大,袁绍败了缺点也被无限放大。
然而,真实历史上,袁绍并非真的是草包一个,否则袁绍凭什么能够成为兼并冀、幽、青、并四州之地,带甲十万的北方霸主?今天,我们不论成败,不谈功过是非,来聊聊袁绍早期是如何包装自己的。
爱士养名,折节下士绍少为郎,除濮阳长,遭母忧去官。三年礼竟,追感幼孤,又行父服。服阕,徙居洛阳。绍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后汉书·袁绍传》
袁绍出身“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是东汉中后期顶级的世家豪族,他的高祖父袁安曾任司徒,此后袁安之子袁京任司空,袁京次子袁汤官至太尉,袁京就是袁绍的祖父。袁京生有四子袁平、袁成、袁逢、袁隗,袁平、袁成早卒,袁逢、袁隗位列三公,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势倾天下。
按道理来说这样的家世,在东汉的政治环境中,袁绍妥妥的中央后备干部。但有一个尴尬的事情,袁绍是庶出,是袁逢与婢女所生之子,所以同父异母的兄弟袁术看不起袁绍,甚至骂他是“婢子所生”、“吾家奴”。
对于自己庶出的“缺陷”,袁绍当然非常清楚,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他刻意为自己制造名声,包装自己。两汉奉行以孝治天下,选官用官的制度也是察举孝廉,所以袁绍首先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大孝子,为此他不惜服丧六年!
绍生而父死,二公爱之。幼使为郎,弱冠除濮阳长,有清名。遭母丧,服竟,又追行父服,凡在冢庐六年。——《英雄记》
袁成早逝,因此袁逢、袁隗非常疼爱袁绍。袁绍少年为郎,20岁时候任濮阳县长,有清名。母亲去世,袁绍按照礼制服丧三年,服丧完毕,又感觉自己幼年失孤,又追加为父亲守丧三年,在坟墓旁边的草庐中待了六年。由于袁绍生母出身低贱,所以他服丧六年是给嫡父母袁成及其妻子。
还有一个故事可以看出袁绍爱惜名声。袁绍因为母丧,从濮阳县令任上离官回家,追随袁绍的车辆士人特别多,快到汝南郡界的时候,袁绍遣散众人并说:“我怎么能让许子劭看见我有这么多随从的情形呢?”于是自己单车归家。
许子劭就是许靖,和袁绍同为汝南人,许靖是汉末大名士,喜欢品评人物,他和堂兄许靖所主持的“月旦评”是民间对士人品评打分的风向标。当初曹操为了自己的仕途,也曾逼迫许劭给自己评语,这才有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说法。
喜好游侠,扶危济困绍不妄通宾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又好游侠,与张孟卓、何伯求、吴子卿、许子远皆为奔走之友。——《英雄记》
除了为自己塑造一个好形象、好名声,袁绍还喜好游侠。据《英雄记》记载,袁绍与张邈、何颙、许攸皆为奔走之友。张邈是东汉末年“八厨”之一,“厨者,言能以财救人者也”。由此可见,张邈是豪富大家,后来张邈也曾资助曹操起兵,张邈也成为一方诸侯。
何颙,字伯求,也是当时名士,太学郭林宗、贾伟节与之交好。党锢之祸中,何颙也受到牵连。他曾偷偷潜入洛阳,与袁绍拯救了不少受到牵连的士人。据《后汉书》,经过袁绍、何颙等人的努力“全免者甚众”。
不论是爱是养名,还是扶危济困,袁绍其实都是在包装自己。而且袁绍的所作所为,已经引起一些人的注意,据《后汉书》当时中常侍赵忠曾对汉灵帝说:“袁本初坐作声价,好养死士,不知此儿终欲何作。”袁绍叔父袁隗大为吃惊,责备袁绍,但袁绍“终不改”。
正是因为袁绍是庶出,所以袁绍更加刻意给自己营造忠孝、游侠、清名的形象,加上汝南袁氏出身的加持,袁绍达到了“士多附之”的效果,成为东汉末年年轻的士人领袖。灵帝驾崩后何进掌权,袁绍位高权重;董卓祸乱朝廷,袁绍被推举为关东联军盟主,最终成为汉末一度最强大的诸侯。
参考文献:《三国志》裴松之注、卢弼《三国志集解》、方诗铭《三国人物散论》
加杠杆炒股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