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国家领导人金日成应约访问我国。在周恩来总理的陪同下,金日成观摩了我军仪仗队的风采。仪式结束后,一位魁梧的身形从人群中“猛然”出现,他紧紧拥抱金日成,兴奋地喊道:“老金,你终于回来了!”金日成仔细辨认,发现这位热情的人正是他在抗日联军时期的老战友——王明贵少将。
事后,周恩来严肃地指正了王明贵少将:“金首相已然是国家元首,不应再以昔日抗联营长的身份自居,此行为实属不妥。”然而,金日成对旧友颇怀深情,返朝后特意赠予王明贵两车皮的苹果以示友好。
王明贵少将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他为何展现出如此豪迈的风采?
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大地随之沦陷,那片肥沃的黑土地与壮丽的松花江,在短短三个月间尽数落入侵略者之手。然而,中华民族并未在日寇的野蛮侵略面前屈服。在这片林海雪原之中,有一支强大且坚韧的部队仍在顽强战斗,他们仅以数万之众,成功牵制了40万关东军,这支英勇的部队,便是赫赫有名的东北抗日联军。
昔日的东北抗联,汇聚了众多英才,如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他们皆令敌人闻风丧胆。而以神秘莫测著称的王明贵,更成为令日寇闻风丧胆的“游击英雄”之一。
东北的日本人以独特的笔触,传达着对王明贵的深深畏惧。
在大兴安岭的冬日,那里与西伯利亚的寒流、凶猛的狼群抗争的勇士们,无所畏惧。然而,他们最畏惧的,却是那段大东亚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为扰乱我国经济而在当地肆虐的王明贵“匪贼”。有了他们的存在,冬日荒山的恐惧感倍增,让在场的每一位工作者都感到无比紧张。
在日本人的眼中,王明贵宛如潜藏于雪域深处的幽魂,稍有不慎,便可能遭遇其致命一击。每当夜幕低垂,机枪手们必须彻夜坚守岗位,全力以赴地警戒。全体成员也必须将手枪置于枕边,方能安然入睡。事务所外围筑有厚重的土墙,墙上设有射击孔。无论日夜,敌人的警戒如同战场般森严。
王明贵,生于吉林磐石。1932年,他踏足辽宁,成为一名金矿工人。然而,彼时东北已沦为敌手。在饱受日本监工欺凌的境遇中,王明贵深刻领悟到,若无国家,何来家园。于是,他义无反顾地告别矿场,投身于邻近的抗日队伍。不久,王明贵便光荣地加入了东北抗日联军。
“持之以恒地开展敌后作战,哪怕仅仅是击毙一名日军士兵,削减敌方一粒弹药,摧毁一处敌军军事设施,或是防止一处战略资源落入日军手中,这些举措都在对日军形成牵制,为我国全面抗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王明贵深感,作为一名抗联军官,不仅需精通游击战术的精髓,更应熟练且巧妙地运用。结合抗联的具体情况和东北的地理气候特点,他提炼出“八打”与“八不打”的战术原则。所谓的“八打”,即针对敌方的袭战、袭扰战、奔袭战、奇袭战、夜袭战、阻击战、伏击战以及枪战进行有效打击;而“八不打”则指在敌情不明确时不战、地形不利时不战、无把握时不战、攻坚战不战、阵地战不战、消耗战不战、白刃战不战,以及损害民众利益之战亦不可战。
在王明贵的眼中,敌方力量过于雄厚,而抗联战士的生命显得尤为珍贵。他的战略思维颇似《亮剑》中的李云龙,主张采取“以小搏大”的策略,尽量避免不利的战斗,力求通过牵制和干扰敌军,运用“蚕食战术”,逐步削弱敌军实力。所有弹药与补给,均应从敌人手中夺取。
于是,王明贵创新了“小群游击战”战术,即以一二百人组成的队伍,对敌军实施持续的骚扰和打击。他的战士以骑兵为主力,他们如同疾风骤雨,来去无踪。这一战法使得敌人闻风丧胆,不敢轻举妄动。
彼时,鉴于侵华战争及太平洋战事的迫切需求,资源充沛的东北地区对日本侵略者而言,成为关键的物资生产地。然而,王明贵却坚决阻挠了日寇的野心。
他四处破坏日军的铁路、金矿及木材厂,使得其生产的黄金与木材运输长期受阻。在伪满林业部浜江区专员中村贞成的回忆文章中,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切的仇恨之情。
自昭和十六年(1941年)起,变化愈发显著,这位被称为王匪的首领在满铁林管区内频繁出没,使得我们陷入持续的惊恐之中。正是他,运用乱战战术,破坏了大东亚战争稳固的后方根基……
北里留,身为日伪海伦一汤原营林署的参事,他的回忆录同样颇具典型意义。当时,他竭尽全力将盗伐的木材运送至日本,不惜付出极大的代价,以致身心俱疲,几度昏厥。但在王明贵的制约下,这些木材堆积在仓库中,难以运出。就在军队尚未能使用这些木材之际,日本便宣布投降。目睹堆积如山的木材,聆听天皇宣布“终战诏书”,北里留竟然再次倒地,人事不知。
因此,王明贵继杨靖宇之跡,在日寇心中又成为一位“魔鬼”,他们常常渴望将其除之而后快。然而,王明贵的骑兵队伍如同神出鬼没,时而东进,时而西出,常常令日寇的“讨伐队”空手而归,甚至还有整个队伍在雪原中因严寒而丧命的惨剧。
众人常言东北抗联的战斗异常艰辛。但王明贵却坚信,那并非苦难。80年代,一位记者对王明贵进行了采访,不断追问:“当年抗联的困境与风险究竟有多么严重?”面对记者的追问,王明贵老将军紧锁眉头,目光锐利地注视着记者,令对方不禁感到压力。随后,他气愤地回应道:
“这哪是真正的访谈?分明是在挖苦我!众所周知,东北抗联时期条件确实艰苦,风险重重,但为何总是提及我们被日军追赶、以树皮和皮带充饥的历史?实际上,我们那时也有过上等日子,只要和日军一样享受,抢夺一辆补给卡车,所需之物便唾手可得。而且,我们那时候还能欣赏到留声机的音乐呢!”
王明贵的儿子王昶军曾感慨地提及:“父亲的一生,指挥战斗多达二百三十余次,参与过的战斗更是数不胜数,然而,他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那次智取克山的战役。”王昶军如是说道。
克山县,昔日沦为日本侵略军镇压抗日军民的咽喉要地,一度被赞誉为“铁血满洲,克山典范”。
克山位于伪省会北安的周边,坐落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之上。此地交通便捷,公路、铁路与电话网络纵横交错,因此成为敌人重点防守的战略要地。为了强化防御,敌人在城内部署了一支伪军团、一所警察学校,以及超过百人的日本守备队,合计守敌逾千人。
敌方不仅构筑了一座超过三丈高的城墙,还开凿了一条深度和宽度各达八尺的护城河。县公署的防御措施愈发严密,不仅安装了围墙、电网以及炮台,在大门处更是用沙袋堆砌起高达一人的防御工事。
面对强敌,王明贵的抗联队伍仅剩百余人,与敌人的实力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至关紧要的是,必须深入了解敌情,探寻敌人的薄弱环节,凭借我们的优势去攻击敌人的短板。
数月来,在地下党的有力协助下,王明贵成功掌握了日寇在克山的防御部署。直至1940年9月21日,夜色渐浓,他率领第三支队的战士们,小心翼翼地接近了敌军的据点。
9月25日,王明贵派遣了一支精锐小队,成员们身着伪军的军装,手持武器,步伐一致地朝着克山进发。敌人对此一无所知,误以为他们是友军,因而放松了警惕。在这关键时刻,王明贵的紧张情绪几乎达到了顶点,而街道两侧的路灯也恰好亮起。若是暴露在明亮的灯光之下,他的计划无疑将暴露无遗。幸运的是,信号灯的昏暗光线并未引起日寇和伪军的怀疑。
如此,这支精锐小队沿着宽阔的街道急速前进,直奔伪军军团部而去。在军团部门口,一名哨兵手持枪械,警惕地站在一旁。我军两名侦察兵毫不犹豫,一个猛冲上前,迅速夺下哨兵手中的枪械,随后用随身携带的手枪指向他的胸口,沉声喝道:“别动,我们是抗日联军,缴枪并无后患。”
在成功制服了那伙伪军之后,战士们迅速冲入敌军的团部,一进门便迅速占据了枪架,高声呼喊:“切勿抵抗,我们是抗日联军,缴械投降,中国人不打中国人。”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所有的伪军都陷入了震惊之中。他们绞尽脑汁也想不明白,抗日联军究竟是如何突破重重防线,抵达县城的。
无枪在手,抵抗便无从谈起。于是,伪军们纷纷缴械投降,被监禁于一间屋内。紧接着,中队长冯魁进入仓库,搬运武器弹药,并将无法携带的枪械尽数破坏。机枪班以伪军团部门口的工事为掩护,部署了两挺机枪,严阵以待,准备抵御企图入城支援的日军守备队。
紧随其后,第三支队第八大队的中队长任德福率领部队迅速奔赴十字街中央的炮台。未遇任何反抗,八大队顺利夺取了中央炮台,并迅速部署了机枪和迫击炮,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抵御敌人的进攻。
此刻,抗日联军已基本掌控了克山城内各战略据点。王明贵马不停蹄,迅速赶往克山监狱,将三百余位抗日志士从囚禁之地解救。他大声宣告:“我们是抗日联军,攻克了克山县,你们重获自由。愿投身抗日救国事业的,便随我等前行;不愿服役者,亦可回家,切勿再让日本人将你们捉拿。”话音刚落,便有百余名囚犯毅然加入了抗日联军。
此刻,王明贵在克山的大肆扰乱,已引起日寇的极大关注。日本守备队全副武装,乘坐两辆卡车,浩浩荡荡地从西门逼近。他们浑然不知,抗日联军的勇士们早已潜伏在他们上空。当敌军车辆行至距离伪军团部仅二十余米之处,我方机枪便猛烈开火,子弹如同暴雨般倾泻向敌军。日寇措手不及,卡车上的敌人纷纷倒地。
面对局势的急转直下,日军司机匆忙调转车头,企图逃离。然而,我军战士均系久经沙场、百发百中的神枪手,他们瞄准敌方的卡车,一连串精准射击,将敌人逐个击倒。在无奈之下,日军只得舍克山而去,狼狈逃窜。
在这场激战中,王明贵部仅娄司务长英勇牺牲及3人轻伤,未损一兵一卒。然而,敌军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日本守备队的增援部队几乎全军覆没,伤亡惨重,其中一名日本警正亦被击杀。伪警察亦伤亡过半,共20余人被打死打伤。此外,伪军100余人被俘虏,我方缴获迫击炮4门、步枪1000余支、子弹数十万发,并击毁日本汽车3台,其中包括一辆小车。我方除携带充足弹药外,其余物资亦悉数摧毁。此役,王明贵可谓是一战成名,收获颇丰。
克山之役的胜利,令日寇震惊不已。随之,他们派遣了更多的讨伐部队,誓言要彻底剿灭王明贵所部。然而,王明贵已随主力部队抵达苏联,并被改编为88教导旅,他本人也荣升为第三教导营的营长。
在苏联,王明贵结识了同样身为抗联将领的金日成。尽管金日成是朝鲜族出身,但他已在东北这片土地上奋战了二十余载,成为了声名显赫的英雄人物。彼时,金日成正担任第一教导营的营长。在苏联的岁月里,王明贵与金日成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他们虽然民族和国籍各异,但共同的志向却紧紧相连,那就是解放自己的故乡,拯救自己的父老乡亲。
因此,王明贵未曾屈服于战斗,他频繁率领麾下骑兵,横渡乌苏里江,深入敌阵实施侦察与牵制。至于库楚河,那里终于让他遭遇了一场关乎生死的严峻考验。
当时,王明贵将目光锁定在中苏边境的兴安金矿,该地曾是日寇一处至关重要的金矿基地。战斗伊始,进展颇为顺利。王明贵仅需向敌军营房投掷一颗手雷,伪矿警便纷纷缴械投降。面对日军,我军则凭借手榴弹将其炸得血肉模糊。此役中,王明贵成功缴获了43支枪械及超过一万发子弹。
然而,正当王明贵等人满载战利品,准备返回大本营之际,一股日寇精锐的讨伐部队——铃木喜一讨伐队,悄然紧随其后。
关东军与抗联交战多次,深觉日军官兵并非擅长山地游击战的抗联对手,他们在密林中甚至难以安营扎寨。于是,关东军调整战术,以白酒和鸦片为饵,收买了一众鄂伦春族汉奸。鄂伦春人自幼便精通狩猎,习惯于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他们身着白色皮衣,能够在雪地中静卧数小时而不动。
王明贵一行抵达老余庆沟的隐蔽营地进行休整之际,枪声骤然划破宁静。这时,他们方才察觉,在面前的雪地上,竟伏卧着一群身着白袄的鄂伦春伪军。这些擅长雪地狩猎的敌军,枪法精准无比,瞬间夺去了抗联战士二十余人的生命。
王明贵察觉形势不妙,立即率领战士们迅速撤离。然而,日寇与鄂伦春伪军紧追不舍,将他们逼至山谷河畔的洼地。在这场惨烈的突围战中,原本百余名壮士的突击队仅剩下25人,其中还包括11名负伤的战士。在库楚河那秀丽的河畔,广袤的雪原上,到处盛开的是烈士们用鲜血滋养的鲜花。
在这场激战中,王明贵遭受了重大损失,他左冲右突,终究冲破重围。但抗联战士的危机并未就此消散,前方依旧横亘着一支锹田讨伐队的威胁。
王明贵等众勇士抵达锹田讨伐队的埋伏区,狡猾的敌酋锹田德次郎率部左右夹击。在这危急关头,王明贵灵机一动,迅速指挥众人弃马而逃,隐蔽于低洼之地,巧妙地躲避了敌人的火力打击。
随着敌人枪声的愈发急促,王明贵果断下令,要求全体战士立即上马。他们决心给敌人来一个致命的反击。此刻,日军步兵已近在咫尺,当他们目睹疾驰而来的骑兵队伍,无不惊恐万分。毕竟,他们深知在雪地中与骑兵交战,无异于自寻死路。
抗联骑兵挥舞着寒光闪烁的马刀,将敌人砍得尸横遍野。敌人或追逃不得,只能被抗联骑兵冲得溃不成军。讨伐队的队长锹田德次郎、副队长井泽寿一,以及伪边境警备队的队长刘霖军,均在激战中命丧刀下。在这场激战中,15名抗联战士英勇捐躯。最终,仅有11人突破重围,越过了黑龙江,重返苏联。每当回想起库楚河之战,王明贵仍不禁涕泪纵横,心中涌动着“百多忠骨遗荒野,常忆英雄去不还”的哀叹。
1945年8月,百万苏军对盘踞在东北的关东军发起了决定性的攻势,王明贵所隶属的88旅亦投身于这场激战之中。在激战中,关东军迅速溃败,日本侵略者在东北长达14年的统治,最终迎来了崩溃瓦解的终章。
在东北广袤的土地上,日军俘虏与日本垦殖团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饱受苏军与土匪的蹂躏,伤亡惨重。抵达齐齐哈尔后,这些日本移民终于直面了让他们心生畏惧的王明贵。齐齐哈尔约有2000余户日本居民,其中多为老弱妇孺,他们早已被苏军洗劫一空,生活陷入困境。
见到王明贵时,众人无不惊恐万分。然而,身处绝境之下,他们不得不鼓起勇气,前往当地政府机关寻求援助,甚至做好了不惜牺牲部分女性以换取粮食的打算。
然而,接待他们的王明贵却温和地表示:“他们并非战俘,只是些老弱妇孺,也是日本侵略者的牺牲者,并无罪责。等到战争结束,他们便能过上平静的生活。”紧接着,他不仅分配了粮食供应,还特意送上了600件棉衣以供保暖。
日本侨民自助会的领导人对日本侨民们说道:“尽管我们已战败,但八路军并未对我们施以杀戮,反而慷慨地送来了过冬的衣物。王司令的恩情,我们绝不能遗忘!”因此,日本侨民们纷纷将“王明贵”这三个名字绣在衣衫的内衬之中,并教育下一代,王司令是他们生命的守护者,这份感激之情不容忘却。
“还是咱们中国人更讲仁义!”
“施以玫瑰,双手留香”,王明贵的大爱无疆感动了那些曾心怀恶意的日本人。在俘虏中,不乏众多技术人才。他们纷纷向王明贵表示,他们拥有众多工程师、医生和护士,愿意投身于八路军,共同投身战斗。随后的东北野战军中,总计有超过三万名日本技术人员、医生和护士加入了军队,他们一路从东北奋战至海南岛。
解放战争落幕之际,王明贵本可安心留驻南方的温煦之地。但那片故乡的黑土地,以及那些在东北大地上英勇牺牲的战友,始终牵绊着他的心。于是,他毅然决然地重返东北。在那长达14年的抗战岁月里,无数抗联勇士洒尽了热血,献身于白山黑水之间。昔日数以万计的抗联战士,跟随苏军胜利归来的,仅有寥寥三百余人。这数字,何其惨烈,令人痛心!王明贵曾对儿子感慨道:
“众多抗联的英勇战友在献身时尚且年轻,未曾娶妻生子,家族中亦无人知晓他们最终的归宿。每当我忆及此,心中便充满了悲痛。我活在世,是为了替那些英勇牺牲的战友们继续前行,是为了让他们所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美好新社会得以展现,究竟会是何种风貌。”
1955年,王明贵荣获少将军衔。余生里,他始终不懈地致力于寻找抗联烈士的家属,力求将抗联烈士的斗争历程与英勇牺牲事迹详尽地告知其亲人。对于在世的抗联老战士,王明贵总是怀抱着深厚的敬意与亲切之情。
在金日成莅临之际,王明贵心中自是明了外交之礼。然而,目睹这位昔日的抗联战友,他情绪激动,不由自主地紧紧搂住他的肩膀,感慨道:“老金,你这是为何归来?”
2005年,享年95岁的王明贵与世长辞,但他的睿智与英勇事迹,如同永恒的星辰,照耀着天地。他的英魂,亦已与那些英勇牺牲的战友们同在。他的长子王晓兵承袭了父亲的遗志,持续在历史档案中探寻东北抗联牺牲、失踪以及下落不明的战士们的线索与资料。抗联烈士的英勇事迹、战士们的热血激情以及他们所付出的牺牲,我们绝不能忘怀。
加杠杆炒股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